羊毛衫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檢驗方法

      
 
 
羊毛衫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檢驗方法
一、橫機織物的半成品檢驗
橫機上生產的衣片下機后,必須進行衣片回縮,同時測量衣片的規格和單片的重量以及目測衣片外觀質量等是否符合工藝規定的毛胚質量要求,符合要求后方可交到成衣工序。
1
衣片的回縮
由于衣片在橫機編織過程中,受縱向拉伸,使縱向變長,橫向變窄,織物中紗線的內應力較大,因而衣片下機后需要回縮,以逐漸消除內應力,達到或接近自然狀態(此時稱為毛胚密度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才能進行測量,并檢查是否符合工藝規定的毛胚質量要求但通常衣片自然回縮的時間較長,為了盡快達到毛胚的密度狀態,一般采用人工對下機衣片進行回縮,主要回縮方法有以下幾點:
1.
蒸縮將下機衣片通過蒸汽方法,使之回縮,粗、細針形均適宜,它又可以分以下幾點:
a)濕蒸將衣片放入溫度為100的蒸箱內,蒸5-10min,此法適宜于毛織物。
b)干蒸將衣片放在溫度為70攝氏度左右,不含水蒸汽的鋼板上烤5min左右,此法適宜于晴綸產品。
2.
揉縮將下機的產品團在一起,家以揉、捏,使織物迅速回縮,適宜粗紡毛紗的緯平針織物及其他單面織物。
3.
摜縮將下機的編織物橫向對折,再折成方形,在平臺上進行摜擊,使其回縮。此法適宜于各種原料的雙面織物。
4.
卷縮將下機的產品橫向卷起,然后輕輕的向兩端稍拉(也可以邊卷邊向兩邊抹開),使線圈處于平衡狀態。這種方法適用于粗、細針形的緯平組織。
以上四種縮片方法中,以蒸縮法效果*好,但需要蒸箱等設備,因此在生產中,揉縮、摜縮、卷縮三中縮片方法的應用更為普遍。羊毛衫中較多的織物組織經常采用先揉縮、后摜縮的方法來達到較號的回縮效果。
二、成衣工序檢驗
1
成衣工藝流程 羊毛衫采用縫合方法來連接衣衫的領、袖、前后身以及鈕扣、口袋等輔助材料,有的還用濕整理方法、繡花的方法來修飾,使成衣具有一定的風格和特色。成衣的一般工藝流程為:縫紉拼片半成品檢驗縮絨鎖眼釘扣熨燙定型成衣檢驗
2
成衣工藝要求
1)縫跡要求:毛衫的縫跡應與衫身具有相應的拉伸性和強力,除口袋外,通常要求拉長率達到130%。縫線在原則上必須與羊毛衫原料、顏色和紗線線密度相同,粗梳產品的縫線和機縫的面線應采用精梳毛紗。平縫、包縫等的底線不可有過高的捻度,要柔軟、有彈性、光滑和有足夠的強力。
2)縮絨要求:縮絨屬于濕整理工藝,是利用動物纖維的縮絨特性,使纖維受到濕熱浸潤后,鱗片擴張柔軟,在摩擦力作用下,表現起短絨,手感豐滿,外觀改善。縮絨應用于羊絨衫、兔毛衫、羊仔毛衫等粗梳產品,精梳產品也可以常溫、短時間作凈洗濕整理或輕縮絨以改善外觀。
  縮絨所用的助劑、溫度、浴比、時間等參數須選用得當,否則,如縮絨過度,會使成批產品氈化而無法彌補。在縮絨過程中對縮絨程度須作中途檢查,對比絨面標樣以防縮絨過度。
3)熨燙定型:熨燙目的是使產品定型,保持款式特點,外觀平整挺括、手感舒適。熨燙時,將毛衫套上樣板,以準足規格,羊毛衫定型溫度一般在120180,操作中防止燙黃、極光。毛衫在熨燙過程中,要進行抽風處理使其加速冷卻并降低濕度。
  近年來采用蒸燙機(壓平機)定型的越來越多,它是由自動升降的上燙板和固定的下燙板所組成,定型時間(噴汽時間和停留時間)在4s30s之間,其效率比手工熨燙大大提高。
三、成品檢驗
  成品檢驗是產品出廠前的一次綜合檢驗。羊毛衫檢驗工作中有復測、整理、分等三個專門工序,內容包括外觀質量(尺寸公差、外觀疵點),物理指標(單件重量、針圈密度),內、外包裝等。
  在整理過程中,對不屬于返退范圍的少量疵點,如可以**的油污漬、殘留草屑、脫縫等一般可隨時修復.
四、裝箱出貨
 
產品搜索
聯系方式
產品目錄
Copyright@ 2003-2025  常州**紡織儀器廠有限公司版權所有